作者:郑柏露来源: 本站原创日期:2019-06-18浏览:0
仰望井冈山,它连绵横亘在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里,用一种精神支撑起一个古老民族的涅槃新生。向历史深处的回望,总是让人心潮澎湃,九十多年前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经过艰苦斗争,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,开始了创建新中国的漫漫征途。今天,云南养瑞科技集团“追寻红色初心,树好党员标杆”迎“七一”党建主题培训班全体成员,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,见证新中国千万英烈用生命热血写就的英雄史诗。
养瑞党员井冈山下合影
此次培训充分利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资源,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,把课堂选择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、湘赣边界一大旧址、茅坪八角楼等地。黄洋界山顶海拔高、地势陡,峰峦叠嶂,地势险峻,在如此恶劣环境下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伟大的胜利。参观当年的哨口工事、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、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,全体党员对“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”这亘古不变的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集团党总支书记、总裁邵全于毛主席故居给党员上微党课
随后,一行人来到湘赣边界一大旧址和茅坪八角楼,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毛泽东在此处写下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》、《井冈山的斗争》等光辉著作,学习并汲取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所总结出的经验,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以及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,深化了对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“工农武装割据”、“从农村包围城市”光辉思想的理解。楼内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办公台、办公椅、大砚台、竹筒、铁盏青油灯,都印证着“实事求是、探寻发展之路,理论创新、破解发展难题”的正确性、必要性。置身在三湾的杂货铺里,在八角楼的青油灯下,在井冈山巍峨绵延的红色摇篮里所有党员仿佛回到了从前,在党的领导下向着漫漫黑夜和如铁关隘宣战。
党总支书记、总裁邵全带头重走“朱毛挑粮小道”
追随红军革命战士的足迹,全体党员赴小井红军医院和小井红军烈士墓进行参观吊唁,烈士墓长眠着当年130多位小井红军伤病员,他们在反动派威逼利诱下却始终不肯透露红军转移的方向,最终被全部活活枪杀,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。“可恨奸佞引贼入,烈士命陨红土埋;井冈处处遗忠骨,松树风格励吾侪”,讲解员缓缓道来这些英雄的光辉事迹,全体党员都被这种无私奉献、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所深深震撼。
全体养瑞党员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
来到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,陵园里的一草一木昭示着逝去忠烈的铮铮铁骨,也展示了激昂的革命信心和斗志,更激励着后人要积极努力、奋发向前,在自己的岗位上要有所建树。在讲解中全体成员身临其境,体味当年岁月,感受到信仰的巨大力量。在重温入党誓词后,党员们再次感受到令人激动的入党时刻,提醒自己要履行曾经许下的誓言。
黄洋界纪念碑下朗诵《西江月・ 井冈山》
在井冈山特色教学中,我们邀请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早期将领王佐烈士曾孙王华生、红军老战士曾志的曾孙蔡军等红军烈士后代,听他们讲述革命先辈鲜为人知的故事。回溯历史,追寻初心,井冈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,都是历史的回响,都是信仰的守望,都是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弘扬。英雄们已魂归井冈山,融入红土中,但他们的大无畏的井冈山精神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。
九十多年过去了,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,但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。恍惚中,我们似乎又听到了金戈铁马的铿锵,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,感受到了血雨腥风的残酷。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,才会使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“革命”、“奉献”、“无畏”等词的真正含义;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的革命故事,才会给予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带来的思想震撼。
王佐烈士曾孙王华生讲述红色故事
为期四天的主题培训已落下帷幕。结班仪式上,集团党总支书记邵全强调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,是传统民族精神和当代时代精神的融汇与统一。虽然我们已经远离战火纷飞的年代,但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之时还是需要“牺牲小我,成全大我”的革命精神,全体养瑞人都要为助推养瑞事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奋斗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、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。身处革命老区开展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,在精神上得到了洗礼,也让我们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务必聚焦主责主业,摸清工作实情,坚持问题导向,对问题动脑筋,想办法,拿实招,重落实,明心知往,力行求至,不负党托重望,不负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。
集团党总支书记、总裁邵全为养瑞党员颁发结业证书
星火相传
(云南养瑞集团党总支郑柏露供稿、张学杰摄影)
Copyright © 2019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云南养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滇ICP备15003784号-3